广景银集团官网媒体播报

行业动态

深度|乡村CBD,逐梦诗画江南 来自中国首届田园综合体论坛的启示
发布时间:2017-11-14    作者:广景银集团    阅读数:748

核心提示:刚刚召开的省党代会提出,大力建设具有诗画江南韵味的美丽城乡,谋划实施“大花园”建设行动纲要。未来,我省的美丽乡村建设如何深入推进?怎样让山水与城乡融为一体、自然与文化相得益彰?今年首次出现于中央一号文件中的“田园综合体”,将为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新的思路。

人,如何诗意地栖居于大地?这一哲学命题,经历千百年探索,正以田园综合体为载体,在当今中国开启新的实践。

今年2月,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这一概念,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、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,集循环农业、创意农业、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,通过农业综合开发、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。6月,财政部印发《通知》,决定从2017年起,在包括浙江在内的18个省份开展田园综合体试点。

如何让城里人闻到一缕炊烟,以慰乡愁?如何让村里人触碰时代脉动,享受现代生活?近日,“中国首届田园综合体论坛”在杭州举行。来自全国各大高校、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、乡村规划设计师、涉农企业代表等400多人,围绕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与发展,展开讨论。


在城与乡之间

寻找诗意栖居地

人们对于“综合体”的认识,大多是从城市开始的。

这些人口集聚、交通便利的地标式建筑群,既可以供人们居住和办公,也能提供包括餐饮、购物、休闲、娱乐等一条龙服务。与之相伴的,则是周边住宅区的大片开发,各类创意创新产业园的崛起,以及市政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。

那么,生长于乡村的田园综合体,又会是一幅怎样的图景?“乡村CBD”,虽不准确,却能概括这一新生事物对乡村繁荣、产业融合、诗意生活的意义。

论坛上,位于无锡阳山镇的“田园东方”,是时常被提及的田园综合体实践。

它的推动者、田园东方投资有限公司创始人张诚,曾于2012年发表论文——《田园综合体模式研究》,并于一年后在开启这一项目。而张诚的另一个身份,万达集团前副总裁,加增了他开启这场实验的底气。

在他提出的“新田园主义十大主张”中,主张用可复制、可推广的商业模式来实现乡村发展的理想,鼓励并且要求自己与三农发生关联,吸引城市人来乡村消费、创业、旅居、定居,倡导城乡互动……这些,后来都被一一运用到田园东方项目之中,进行跨产业、多功能的综合规划。

过去的阳山镇,空有死火山风貌的大小阳山、千年古刹、百年书院以及优美的田园自然景观,并以出产水蜜桃闻名全国,但良好的田园风貌,阻止不了村庄空心破败的趋势。当地传统桃农,靠单打独斗、零星种植的生产经营模式正在遭遇各种瓶颈。

随着张诚及其团队的到来,这片总规划面积达6000余亩的田园小镇,计划打造农业产业项目集群、乡村旅游项目集群、田园小镇群等多个部分。其中,农业板块有水蜜桃生产示范园、有机示范农场、果品设施栽培示范园等;地产部分分为三期,预计在5年内全部完工……整个小镇的命运,渐渐随之改变。

如今的小镇上,游人可以在古井旁的咖啡店中,买来新鲜的面包和咖啡当早餐;上午下地挥锄,中午用亲手采摘的蔬菜做农家饭,入夜后带着孩子到田野扎营,一起看明月与星空。

而对于当地村民来说,不仅生活的环境更加舒适、整洁,还有了更多的就业途径和收入来源。阳山居民姚冬明说,过去,桃农只能把桃子挑去上海卖,现在,他承包了100亩土地种植水蜜桃,成为大润发华东地区的供货商之一,同时还在镇上经营着一家农庄。无论是乡村原住民、新移民还是旅居人群,都可以在此工作、休闲、度假、生活,享受城乡一体化的新田园生活。

“如果说诗意栖居是一种人类生活的终极理想,那么田园综合体将是当下实现理想的可行之道。”论坛嘉宾、台湾品牌农业推广协会理事长张玉成介绍说,位于台湾南投县桃米社区,可谓是田园综合体的另一种形态。近年来,南投将县里3个乡镇的相关资源进行整合,构建起综合农业旅游区,陆续开出42家民宿和18家农家餐厅,乡村发展与农民增收效果明显。

在张玉成看来,建设田园综合体的目的,就是为了把城市的资本与现代经营理念引入农村,实现生产、生活与生态的融合,“让农民的口袋鼓起来,农村的经济发展起来。”


用延展的产业链

耕耘乡村的未来

乡愁是什么?

那股子由衷的深情,是旷野里稻花的清香,是“鸡同鸭讲”的热闹,是宽阔水面上的渔歌。费孝通在《乡土中国》里讲过一个故事,说他的一位美国朋友从内蒙古旅行回来,对他说:“你们中原去的人,到了这最适宜于放牧的草原上,依旧锄地播种,一家划着小小的一方地,种植起来;真像是往土里一钻,看不到其他利用这片地的方法了。”

这是中国人对田园的眷恋。

张玉成说:“农村是‘综合体’的基本盘。”守住农村的根基——农业产业,便守住了乡愁。也就是说,田园综合体要让都市人口愿意消费,以慰乡愁,首先要让自身变成乡愁的重要载体。这其中,以农为基是一条根本性原则。

尽管还是一个新生概念,但浙江各地对田园综合体的探索,已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之中。位于嵊州施家岙村的蓝城农业示范基地,便是其中之一。

在这片占地约20亩、由内外两园构成的“农庄田园”里,面积约11亩的外园里,种植着白丽水蜜桃、短柄樱桃等各种果树,从初春到金秋,鲜果不断;排涝渠以内是9亩的内园,“迷宫菜园”、全透明的玻璃花房和晒谷场错落排列,让传统的农业生产与现代的园林景观在此融合生长。

“这里是未来蓝城农业小镇的产品雏形。”有关负责人介绍说。今年2月,嵊州市政府和蓝城、绿城合作的绿城嵊州越剧小镇投资公司,在施家岙村拿下了二期6宗土地,一个集越剧小镇、现代农业、美丽乡村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已经开工,未来将具有农事生产、节庆活动、乡村旅游等多种功能。

而在浙北长兴,一幅欣欣向荣的“农园新景”正徐徐展开。

这个位于新318国道沿线两侧的田园综合体,涉及吕山、虹星桥、林城、泗安4个乡镇,串联起15个行政村的12个农业特色产业园,集农产品种植与农业观光、乡村旅游项目为一体,目前已初具规模。

在吕山乡品尝果蔬精品园内的新鲜瓜果蔬菜,在林城镇桥南葡萄精品园的风情长廊驻足赏景,在泗安镇花卉精品园内欣赏四季的色彩缤纷……每一个特色产业园,都是田园综合体的重要组成部分,衍生着新的产业和业态,成为繁荣农村、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。

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刘奇在论坛上指出:“没有产业支撑的田园综合体只能是一副空皮囊。一个完善的田园综合体应是一个包含农、林、牧、渔、加工、制造、餐饮、酒店、仓储、保鲜、金融、工商、旅游及房地产等行业的三产融合体和城乡复合体。”

对此,杭州光合作用联盟总经理汤健深有同感。他所策划的兰溪兰花小镇,正是秉持这样的理念,让第一产业上的一枝兰花,依次盛开在第二产业的日化用品和第三产业的兰文化、李渔生活美学文化产业上。

他说:“产城人文,产业在第一位,人们到一个田园综合体来,都是通过产业,来体会当地社会风貌、风土人情、文化品位。因此,势必要延长产业链,将产业与文化串联起来。”


希望的田野 

离不开农民参与

如何在一个自然景观单调、产业基础薄弱的村镇内,打造田园综合体?

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副主任何思源颇感自豪的案例,是将不具备任何天赋的缙云笕川村,打造成了一年门票收入高达900多万元的“网红”村。

过去,村庄里唯一称得上现代化、高科技的东西,就是横穿农田、呼啸而过的高铁。“高铁开过去只有29秒钟,但我拿这半分钟做了一番文章。”何思源在担任笕川村规划师时,便决定从高铁游客观察笕川的视角出发,打造一片花海。

“当坐在高铁上的乘客,花了29秒时间穿过笕川花海,眼前的场景足够让他震撼。”何思源说,人类天生对这类事物具有好奇心,随后便会产生进村来游玩的强烈意愿。而一旦村庄有了人气,之后的发展才能顺风顺水。

为了充分调动全村人的积极性,何思源提出,以村民入股、合作社为主体的方式,参与花海及配套设施的建设。

“根据以往经验,抛弃农民、纯粹运用工商资本进行村庄建设,多以失败告终,而如果由村集体与企业合作,可能会造成双方扯皮,效率低下。”何思源说,田园综合体与其他模式的最大不同在于,它提出将农民纳入乡建的进程之中,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,最终实现村民的共同富裕。

如何让农村成为“希望的田野”,让农民变成让人羡慕的职业?何思源期盼着在田园综合体的实践中找到答案。

嵊州施家岙村66岁农民袁太祥的经历,揭示着这样的改变。

每天早上7时许,老袁就骑着电动车来基地上班,中午回家午休,下午430分下班。这个在田里劳作了一辈子的老农,突然变成了像城里人一样工作的新型职业农民。

而在这个现代化农庄里,改变的还不止是工作时间,还包括从岗前培训到现代化务农的全过程。规范的农事操作流程、农作物的合理布局、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等,让老袁一个人发挥了3位农民的作用。到了农忙时节,20亩地只需3位这样的职业农民就能打理好。

最大的变化则是收入。过去,老袁靠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,一年辛苦下来,“挣不到几个钱”。现在,他每月工资2700元,再加上自家土地流转的费用,年收入增加了几万元。眼下,随着蓝城的田园综合体实验不断推进,施家岙村及其相邻的几个村中,已有上百位跟老袁一样的职业农民在此上班。

相比之下,来自北京的城乡规划设计专家轰伟,对那些具有知识、资本和情怀的新农民寄予厚望。

“农业的现代化,如果没有农民现代化,没有新型农业主体加入,终将是空中楼阁。归纳起来,实际上我们真正要走的是一条农民、农村、农业协同发展的乡村现代化道路。”为此,他提出了建设乡村4.0版本的设想。如果说,过去的新农村改造是2.0版本,美丽乡村建设是3.0版本,特色小镇是3.5版本,那么田园综合体则是一个更为高级的形态。在这里,不仅有着大量训练有素的老农民,更有着被乡村吸引、愿意从城市回归乡村、参与“三农”发展的新农民。

离乡、回乡,这一条轨迹,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或许不尽相同。但未来,人们对于发展的渴求,对于自然的向往,都能在这片田园中得到满足与慰藉。